跳到主要內容區
School of Medicine
 

建立整合性研究團隊

建立整合性研究團隊

  科學與醫學發展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提昇人們的生活與生命品質。為提昇研究之整合與實力,長庚大學致力提供完備研究資源以培育尖端人才,深植研究精神與文化於校園。長庚大學創設於民國76年,肇始為長庚醫學院,其系統始於其教學醫院「長庚紀念醫院」。其後配合社會發展需求增設工學院與管理學院之系所,並於86年改制為長庚大學,提供完整教學資源以作育英才。本著「勤勞樸實」之校訓,致力培育理論與實務兼重之人才。創校25年以來,由於同仁們的齊心努力,長庚大學在教學、研究等各方面皆已有卓越表現。

▓ 培育科研人才
  醫學發展之目的是為了提昇民眾生活品質,而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則為醫學發展突破的二大磐石。有鑑於此,長庚體系十分重視教學、研究的長程規劃,致力提昇研究水準,多年前就設立完整的獎勵與評量辦法以奠立穩健基礎。舉例來說,除了在長庚醫院設立完善的醫師費(PF)制度,每年並投入醫院總收入之5%鼓勵研究發展。透過良好制度的推動,多年來研究成績卓越。長庚大學2012年發表於SCI、SSCI、EI等國際專業期刊之論文共1,825篇,較2008年成長了717篇;高影響係數(High Impact Factor,影響係數≧5.0)論文篇數有198篇,較2008年成長80篇,成長幅度高達40%。

  科學發展瞬息萬變,要培育創新與前瞻的科學人才,拓展國際視野與跨領域整合則成為重要的基礎。很幸運地,我個人曾於洛克菲勒大學接受多年的科學研究訓練。洛克菲勒大學是曾孕蘊近3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醫學殿堂,素有「科學麥加」(Mecca of Science)的稱譽,每年招收不超過20位學生。洛克菲勒大學以主題實驗室取代傳統系所,每個實驗室都為科學家提供獨立的協作空間。那幾年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培育研究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多年來也積極協助主管們奠立長庚體系研究制度與基礎。

  由於考量到長庚大學是經費來源有限的私立教學單位,研究資源更應集中,才能兼顧成本考量與效率。因此選擇具影響力的研究主題,於長庚醫院的60個疾病中心與長庚大學的研究中心,設立大規模的核心實驗室(Core Labs)。各實驗室所進行的大型主題研究計畫,其研究不僅跨科系,甚至跨領域。實驗室的規劃,主要是考量研究者很難靠單打獨鬥完成大型研究主題,一定要聚集資源與人員協力完成。這也就是所謂的「群聚效應」(critical mass),藉由群聚的力量發揮科學研究的最高經濟效益,才能真正在科學領域有所突破。

  設立核心實驗室集中尖端設備與人才,讓跨領域且具代表性的實驗室帶動整體研究動力。其另一考量則是醫師們在忙碌看診之餘,實在很難抽出時間進行研究,更難親力籌備研究設備與資源。如能把資源與設備做最佳整合,也才能提高臨床醫師進行研究的意願。高雄長庚醫院的生物醫學轉譯研究中心便是成功帶動國內轉譯研究的典範,在此要特別感謝陳慶鏗副研發長與華瑜教授帶領同仁全心投入。此外,長庚大學在核心實驗室的設立也已建立良好基礎,例如建構完成代謝體學及醫學影像核心研究室,縱向整合基因體、蛋白體、生物資訊(bioinformatics)及代謝體之研究設施,以做為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research)及生物標識(biosignature)之研究

   此外,現今科學發展日新月異、變遷快速,主題研究人員很難成為全方位的跨領域專家。如能整合各領域的專業人員,運用團隊的研究技術與多元資源,必能在研究方面有所突破。除了核心實驗室的規劃,我個人認為應當推動更具規模的大型研究平台,包括近年來機構所投入的大規模研究,如:生物標識研究、分子醫學研究、老人醫學研究、影像醫學研究,整合體系資源成立7個研究團隊參與國際型研究。未來預計成立10個跨系、跨領域的大規模研究中心。這些題目不僅能幫助提昇長庚的研究實力至國際水平,在台灣更是扮演指標性的領導角色。

▓ 生物標識研究
  其中我們特別將生物標識研究列為體系重點研究,促成生物標識應用於臨床診斷及治療,降低醫療費用以造福人群。隨著基因體、蛋白質體、與代謝體分析技術的進步,發展生物標記(biomarker)分子技術,為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早期診斷、術後評估及治療帶來新希望。藉由量測個人體質與疾病根源的關係,不僅歸納分類出不同體質,運用這些資訊更能進一步調整藥物至最適當的療效,並提供最佳個人化(personalized)的體質歸納與客製化(customized)的醫療服務。

  有鑑於此,長庚大學多年前即投入大筆經費與人力,組成「分子醫學研究中心」,從事癌病生物指標(biomarkers)的研究。癌病生物指標的找尋與鑑定,是前瞻科研概念且能真正為大眾健康謀福祉。因此,我鼓勵長庚體系的同仁們與哈特韋爾教授(Prof. Lee Hartwell)全面合作進行跨國研究計劃,學校與醫院也都挹注經費大力支持,希望各院區都能跨區域參與。哈特韋爾教授因對癌症研究的重要貢獻,與前洛克菲勒大學校長保羅‧諾斯爵士(Sir Paul Nurse),共同獲頒2001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恰巧哈特韋爾教授也是長庚大學包家駒校長攻讀博士後研究的指導老師之一。

   在亞洲,此研究題目也受到相當矚目,除了大陸衛生部陳竺部長表示關注,我們也向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報告研究結果,並成為世界癌病生物指標研究聯盟的成員。分子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可說是使長庚大學獲選為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執行學校之一的重要幕後推手。繼分子醫學研究中心之後,我們再進一步整合大學與醫院的臨床人力,成立了數個校級研究中心,從事健康老化、綠能科技、醫學工程等領域之研究。各中心群聚效應的逐步顯現,也使長庚大學在過去數年來,從世界大學排名500名之外,進入到目前的前400名,由此可見具前瞻性研究團隊形成的影響力。例如健康老化研究中心,以科學、人文與管理的學術層次探討健康老化的課題,發展生物醫學影像、生理功能、認知行為等醫療指標;並推動中草藥保健、開發智慧型高齡者照護用臨床醫材、研究及發展老年社會經濟政策與福祉設計,以及致力於將研究成果「轉譯」為老人照護服務質量之提升。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之成立在於新興病毒對整個世界的威脅日益俱增,SARS、禽流感、H1N1等病毒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命,對社會經濟、生態、教育等層面等造成很大的衝擊。美國、日本、歐洲各國的知名大學相繼成立新興病毒研究中心,加速了對病毒感染症的控制;本校與長庚醫院在87年台灣地區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時,形成良好之合作團隊,腸病毒71型的各項研究亦獲國際肯定,透過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合作,完成辨識新興病毒感染疾病、開發抗病毒藥物及免疫療法等研究。

▓ 軟硬體要件完備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除了醫學院的亮眼表現,工學院與管理學院也奠定良好基礎且成效卓越。在工學院成立了綠色科技研究中心,致力於綠色能源與環保科技研究發展與人才培育;生醫工程研究中心,將以尖端工程技術的發展達到突破性的生醫工程研究,並開創未來新興生醫科技產業。在管理學院,則結合教學與企業界實務,推動跨校國際化整合型研究計畫,以培育專業企業管理人才。除了在研究資源、師資、課程規劃、評核等軟體要素都相當完備,在硬體設備也同樣全面提昇。今年6月8日管理學院的「深耕講堂」正式完工,深耕講堂除建置馬蹄型階梯座位、空間吸音功能、攝機定位系統、參與式個案教學教室等先進教學設備,不僅對EMBA班強化研究、舉辦國際學術講座、及AACSB認證評鑑等都有莫大助益,更吸引工商業優秀人才報考本校。

  雖然基於止於至善的理念,不論在任何單位都必定會有進步的空間。但從以上種種,我們都明顯看到長庚大學辦學的顯著成長。在此,要特別感謝包家駒校長、陳君侃副校長、三院院長、陳逸和主秘、主任、老師、與每位同仁的用心,全心投入為全人教育與學子培育而努力。本校校務發展目標,將朝向具有重點特色的研究型大學之目標邁進。今後仍將持續不斷強化各領域的教學研究、產學合作與國際化交流。除因應時代脈動及社會需求外,也堅持人文關懷與服務奉獻的理念薰陶。期使本校在尖端的研究上有傑出表現外,更能培育出人格健全、術業專精,為社會有所回饋與作為的優秀學子。

 

發布日期:102年10月31日

 

瀏覽數: